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元稹(唐)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 “夏至节”。古人曰:“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 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句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大概意思是说:夏至这天之后,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而且人们发现每天缩短的时间,大约是用一根线的时间,便有了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之后,暑热渐盛,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而夏季趋凉避暑的特性导致身体很容易生病。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合理地调养自己的身体呢?夏至节气来临,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调养身体。
1. 静心安神养心阳
中医认为一年有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心”对应“夏”,夏季心阳最旺,夏至时节,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夏季要做好自我调节,情绪稳定,多闭目养神、排除杂念,可在树荫下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也可采取听悠扬音乐,看优美图画、钓鱼等方法入静。
2.合理运动防汗多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由于夏天天气炎热,腠理疏泄,即《黄帝内经》中有云“炅则气泄”,因而不宜做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津,也易耗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因极热和极凉相激,很容易引起风湿痛等症。温水冲澡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3.晚睡早起调起居
夏至后,起居不再适合早睡早起,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即可。太阳升起后,阳气生发,早点起床适当锻炼。而在夏至当天和以后的时间里,都应该睡好子午觉。午觉能够以阳养阴,闭上眼睛适当小憩一会儿,能够起到调理阴阳的效果。
4.艾灸除湿又养脾
夏季暑邪当令,腠理疏泄,且部分地区(尤指江淮一带)仍会有阴雨天气,易兼加寒湿为患。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借天时之阳调动体内阳气,驱除体内的寒湿,保持身体的温暖,即“春夏养阳”。艾灸时,艾叶的特殊成分能够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此外,艾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理气机,改善气血运行不畅所带来的不适症状;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舒缓肌肉的紧张和疲劳感,增加精力和活力,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效果。
5.防暑湿护正气
夏至时期容易因为暑湿过盛,湿邪外侵,困厄脾气,导致湿浊内盛的泄泻。同时,人们大量进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因此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严重的还会腹泻。因而夏季宜食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多喝粥类,健脾养胃,如薏仁芡实粥、茯苓荷叶粥、陈皮水等,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此外,中医认为夏天暑湿之气弥漫,在空调房内因冷而汗孔紧闭,体内的阳气不能正常外泄而内闭,又因夏季人易贪凉饮冷,导致形成“寒冷外束肌表,湿热内蕴脾胃之症”。如果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就会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空调病”。
为了有效地预防空调病,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建议最好保持在26℃左右;及时补充充足的水分,长期在空调房生活易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限制空调的开放时间,并适当开窗进行通风换气。
6.饮食清补多饮水
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颐身集》曰:“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而古人言“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有暖胃止呕作用,可防止脾胃过于寒凉。
夏至时节,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而宜清补,可多喝蔬菜、水果鲜榨汁,而酒类、甜品、肥肉、红肉(如牛、羊、猪肉)等食品则不宜多食用。
夏至时节,每天喝水量明显增多,但过量饮水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损伤健康。所以不妨多喝些冬瓜薏米汤、玉米胡萝卜汤、海带黄豆汤等清爽的汤水,在及时补水之余,又给身体增加有益物质。
此外,民间谚语称:“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夏至宜食瓜类,瓜类大多清热利湿,有效补充热天流失的水分。诸如苦瓜、冬瓜,都是消暑开胃、清火利湿的好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偏寒人群要少吃。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合理地调养身体,于一年中最光明的一天,夏安顺遂无虞,皆得所愿!
来源:《医药导报》(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魏世森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六医院 王清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盛力 绘图: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薛冰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4-06-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元稹(唐)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 “夏至节”。古人曰:“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 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句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大概意思是说:夏至这天之后,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而且人们发现每天缩短的时间,大约是用一根线的时间,便有了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之后,暑热渐盛,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而夏季趋凉避暑的特性导致身体很容易生病。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合理地调养自己的身体呢?夏至节气来临,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调养身体。
1. 静心安神养心阳
中医认为一年有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心”对应“夏”,夏季心阳最旺,夏至时节,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夏季要做好自我调节,情绪稳定,多闭目养神、排除杂念,可在树荫下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也可采取听悠扬音乐,看优美图画、钓鱼等方法入静。
2.合理运动防汗多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由于夏天天气炎热,腠理疏泄,即《黄帝内经》中有云“炅则气泄”,因而不宜做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津,也易耗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因极热和极凉相激,很容易引起风湿痛等症。温水冲澡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3.晚睡早起调起居
夏至后,起居不再适合早睡早起,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即可。太阳升起后,阳气生发,早点起床适当锻炼。而在夏至当天和以后的时间里,都应该睡好子午觉。午觉能够以阳养阴,闭上眼睛适当小憩一会儿,能够起到调理阴阳的效果。
4.艾灸除湿又养脾
夏季暑邪当令,腠理疏泄,且部分地区(尤指江淮一带)仍会有阴雨天气,易兼加寒湿为患。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借天时之阳调动体内阳气,驱除体内的寒湿,保持身体的温暖,即“春夏养阳”。艾灸时,艾叶的特殊成分能够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此外,艾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理气机,改善气血运行不畅所带来的不适症状;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舒缓肌肉的紧张和疲劳感,增加精力和活力,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效果。
5.防暑湿护正气
夏至时期容易因为暑湿过盛,湿邪外侵,困厄脾气,导致湿浊内盛的泄泻。同时,人们大量进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因此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严重的还会腹泻。因而夏季宜食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多喝粥类,健脾养胃,如薏仁芡实粥、茯苓荷叶粥、陈皮水等,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此外,中医认为夏天暑湿之气弥漫,在空调房内因冷而汗孔紧闭,体内的阳气不能正常外泄而内闭,又因夏季人易贪凉饮冷,导致形成“寒冷外束肌表,湿热内蕴脾胃之症”。如果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就会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空调病”。
为了有效地预防空调病,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建议最好保持在26℃左右;及时补充充足的水分,长期在空调房生活易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限制空调的开放时间,并适当开窗进行通风换气。
6.饮食清补多饮水
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颐身集》曰:“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而古人言“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有暖胃止呕作用,可防止脾胃过于寒凉。
夏至时节,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而宜清补,可多喝蔬菜、水果鲜榨汁,而酒类、甜品、肥肉、红肉(如牛、羊、猪肉)等食品则不宜多食用。
夏至时节,每天喝水量明显增多,但过量饮水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损伤健康。所以不妨多喝些冬瓜薏米汤、玉米胡萝卜汤、海带黄豆汤等清爽的汤水,在及时补水之余,又给身体增加有益物质。
此外,民间谚语称:“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夏至宜食瓜类,瓜类大多清热利湿,有效补充热天流失的水分。诸如苦瓜、冬瓜,都是消暑开胃、清火利湿的好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偏寒人群要少吃。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合理地调养身体,于一年中最光明的一天,夏安顺遂无虞,皆得所愿!
来源:《医药导报》(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魏世森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六医院 王清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盛力 绘图: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薛冰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