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模范 弘扬湖北精神】沉湖湿地“护鸟人”冯江:15年坚守换来19种鸟类新记录-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0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冯江扛起“长枪短炮”,进行鸟类监测和调查。

冯江,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他扎根沉湖15年,是在基层站点驻守时间最长的人,是保护区认识野生动植物最多的人,也是沉湖湿地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发现鸟类新记录最多的人。

9月28日,武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七壕观鸟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坐上冯江的巡护车,一同巡护。

“现在鸟儿不多,夏候鸟已经开始南迁,冬候鸟只到了一点先头部队,后面会陆续到达,到12月份达到高峰期,数量约10万只。”冯江告诉记者。

连续4个秋冬凌晨3时开始巡湖

“海洋、森林、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概念不如海洋、森林那样广为人知,但它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冯江说。

沉湖湿地位于武汉市西南边陲,是江汉平原保存最完整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

冯江大学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与沉湖结缘,始于他的毕业论文。

“在导师的建议下,通过遥感技术比较不同时期沉湖湿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比如鱼塘和农田数量是否增多,湿地范围是否有变,以此来判断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冯江说。

2008年毕业前夕,恰逢湖北“三支一扶”计划报名,冯江通过招聘,来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该局第一个全日制本科生。

冯江回忆,当年前往单位报到时,位于保护区腹地的消泗乡罗汉监测站已经建好2年,但位置偏远、生活不便,暂时无人驻岗。

“我愿意驻岗。”自那时起,冯江开始长达15年的湿地保护之旅。

为保护湿地里栖息的珍稀鸟类,冯江和同事们驻守在基层站点,有时深夜出门、通宵巡护。那时,保护区内巡护道路大多是泥巴路,雨天湿滑,冯江曾连人带车栽进鱼塘。2013年至2016年,连续4个越冬期,冯江每天都跟随森林公安凌晨3时开始巡护。

“白天带上工具书和望远镜,骑着摩托车在湖区转,花了3年时间才认识上百种鸟。”冯江说。

每认识一个鸟类品种,冯江就会记录下来反复观察默记。

“也闹过几次乌龙,有一次把鹤鹬和红脚鹬认错,还以为保护区又多了一个新鸟种,兴奋得不行。”冯江说。

候鸟数量从2万只增长到10.4万只

小鸟停在电线上,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

“这个是灰翅浮鸥,繁殖期腹部是灰黑色,飞行轻快有力。”冯江告诉记者。

白天巡湖、晚上看书。驻岗期间,冯江自学了鸟类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从一名“菜鸟”成长为沉湖湿地的“活地图”,对一些常见鸟类更是到了可以“听声辨鸟”的程度。

来到湿地保护区的王家涉湖片区,鸟群增多,各种鸟叫声此起彼伏。

“咕——咕——咕,这是珠颈斑鸠,吱——吱,这是灰翅浮鸥。”冯江打开手机里的软件进行确认。

除了“听声辨鸟”,根据飞行姿态辨鸟,还可以通过周边环境变化判断有什么鸟类出现。

经过一片芦苇荡时,突然有鸟群惊飞。

“应该有猛禽飞过,我们下去看看。”冯江下车,架上单筒望远镜调整好,注意力全在望远镜里的鸟儿身上。通过望远镜,冯江确认是一只游隼。

有时候为了拍一只鸟,冯江在一个位置能蹲守几个小时。

“有些鸟比较灵活,要用小望远镜去追踪它,有时候一看就是半个小时,时间长了眼睛会流泪。”冯江说。

观鸟调查一个月至少两次,每次需要7到8个小时。一天里,冯江和同事要沿调查路线奔波往返140公里。

“我们可以为不同的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比如,很多夏候鸟在浮叶植物上筑巢,我们有针对性地恢复一些浮叶植物。”冯江说。

自参加观测工作以来,冯江观察到的沉湖湿地鸟类新记录已有19种。

如今,沉湖湿地鸟类共有28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4种,来此越冬的候鸟数量从2万只增长到10.4万只。

2013年,冯江将连续5年的观鸟数据资料整理汇总,作为沉湖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材料。

“退养还湖”后珍稀濒危物种频现

“目前沉湖湿地的候鸟每年稳定增加,与湿地实施‘退养还湖’密不可分。”冯江说。

2017年,沉湖湿地开始实施“三网”拆除,将保护区内的围网、拦网、网箱全部拆除。

2019年,蔡甸区加快推进沉湖湿地“退养还湖”工作,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有偿有序退出。

冯江和同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督促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将生态补偿资金及时拨付到户。

记者一路看到,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渔业农业活动基本清零。

“过去渔网林立的地方,经过修复后,水草变得茂盛,水质也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极大恢复,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栖息地和充足食源。”冯江说。

在冯江等湿地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沉湖湿地共完成退养还湖7.8万亩,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110公顷。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鸟类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也更易见到。过去雁鸭类、鸻鹬类非顶端食物链的鸟类比较多见,如今像白尾海雕、乌雕等大型猛禽及红隼、游隼等中型猛禽也越来越多。

“前年调查过程中,有专家在保护区又发现新鸟种灰背隼,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希望下次我也能观察到。”冯江期待地说。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会场设在中国武汉,沉湖湿地成了会议期间的焦点。

“我们会在保护、修护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宣传教育,希望更多人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共同参与保护湿地,将沉湖湿地建设成湖北的‘生态名片’。”冯江说。(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记者手记】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和候鸟

秋水共长天一色,灰雀与白鹭齐飞。

沉湖湿地,冯江“长枪短炮”不离手,进行鸟类监测和调查。

每一种鸟类,每一处栖息地,冯江都了然于心。

风雨无阻、日夜守护,冯江对记者说:“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和候鸟。”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现在的沉湖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在“冯江”们的努力下,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正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的样板。(许旷)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文明矩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3-10-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冯江扛起“长枪短炮”,进行鸟类监测和调查。

冯江,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他扎根沉湖15年,是在基层站点驻守时间最长的人,是保护区认识野生动植物最多的人,也是沉湖湿地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发现鸟类新记录最多的人。

9月28日,武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七壕观鸟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坐上冯江的巡护车,一同巡护。

“现在鸟儿不多,夏候鸟已经开始南迁,冬候鸟只到了一点先头部队,后面会陆续到达,到12月份达到高峰期,数量约10万只。”冯江告诉记者。

连续4个秋冬凌晨3时开始巡湖

“海洋、森林、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概念不如海洋、森林那样广为人知,但它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冯江说。

沉湖湿地位于武汉市西南边陲,是江汉平原保存最完整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

冯江大学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与沉湖结缘,始于他的毕业论文。

“在导师的建议下,通过遥感技术比较不同时期沉湖湿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比如鱼塘和农田数量是否增多,湿地范围是否有变,以此来判断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冯江说。

2008年毕业前夕,恰逢湖北“三支一扶”计划报名,冯江通过招聘,来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该局第一个全日制本科生。

冯江回忆,当年前往单位报到时,位于保护区腹地的消泗乡罗汉监测站已经建好2年,但位置偏远、生活不便,暂时无人驻岗。

“我愿意驻岗。”自那时起,冯江开始长达15年的湿地保护之旅。

为保护湿地里栖息的珍稀鸟类,冯江和同事们驻守在基层站点,有时深夜出门、通宵巡护。那时,保护区内巡护道路大多是泥巴路,雨天湿滑,冯江曾连人带车栽进鱼塘。2013年至2016年,连续4个越冬期,冯江每天都跟随森林公安凌晨3时开始巡护。

“白天带上工具书和望远镜,骑着摩托车在湖区转,花了3年时间才认识上百种鸟。”冯江说。

每认识一个鸟类品种,冯江就会记录下来反复观察默记。

“也闹过几次乌龙,有一次把鹤鹬和红脚鹬认错,还以为保护区又多了一个新鸟种,兴奋得不行。”冯江说。

候鸟数量从2万只增长到10.4万只

小鸟停在电线上,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

“这个是灰翅浮鸥,繁殖期腹部是灰黑色,飞行轻快有力。”冯江告诉记者。

白天巡湖、晚上看书。驻岗期间,冯江自学了鸟类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从一名“菜鸟”成长为沉湖湿地的“活地图”,对一些常见鸟类更是到了可以“听声辨鸟”的程度。

来到湿地保护区的王家涉湖片区,鸟群增多,各种鸟叫声此起彼伏。

“咕——咕——咕,这是珠颈斑鸠,吱——吱,这是灰翅浮鸥。”冯江打开手机里的软件进行确认。

除了“听声辨鸟”,根据飞行姿态辨鸟,还可以通过周边环境变化判断有什么鸟类出现。

经过一片芦苇荡时,突然有鸟群惊飞。

“应该有猛禽飞过,我们下去看看。”冯江下车,架上单筒望远镜调整好,注意力全在望远镜里的鸟儿身上。通过望远镜,冯江确认是一只游隼。

有时候为了拍一只鸟,冯江在一个位置能蹲守几个小时。

“有些鸟比较灵活,要用小望远镜去追踪它,有时候一看就是半个小时,时间长了眼睛会流泪。”冯江说。

观鸟调查一个月至少两次,每次需要7到8个小时。一天里,冯江和同事要沿调查路线奔波往返140公里。

“我们可以为不同的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比如,很多夏候鸟在浮叶植物上筑巢,我们有针对性地恢复一些浮叶植物。”冯江说。

自参加观测工作以来,冯江观察到的沉湖湿地鸟类新记录已有19种。

如今,沉湖湿地鸟类共有28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4种,来此越冬的候鸟数量从2万只增长到10.4万只。

2013年,冯江将连续5年的观鸟数据资料整理汇总,作为沉湖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材料。

“退养还湖”后珍稀濒危物种频现

“目前沉湖湿地的候鸟每年稳定增加,与湿地实施‘退养还湖’密不可分。”冯江说。

2017年,沉湖湿地开始实施“三网”拆除,将保护区内的围网、拦网、网箱全部拆除。

2019年,蔡甸区加快推进沉湖湿地“退养还湖”工作,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有偿有序退出。

冯江和同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督促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将生态补偿资金及时拨付到户。

记者一路看到,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渔业农业活动基本清零。

“过去渔网林立的地方,经过修复后,水草变得茂盛,水质也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极大恢复,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栖息地和充足食源。”冯江说。

在冯江等湿地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沉湖湿地共完成退养还湖7.8万亩,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110公顷。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鸟类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也更易见到。过去雁鸭类、鸻鹬类非顶端食物链的鸟类比较多见,如今像白尾海雕、乌雕等大型猛禽及红隼、游隼等中型猛禽也越来越多。

“前年调查过程中,有专家在保护区又发现新鸟种灰背隼,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希望下次我也能观察到。”冯江期待地说。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会场设在中国武汉,沉湖湿地成了会议期间的焦点。

“我们会在保护、修护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宣传教育,希望更多人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共同参与保护湿地,将沉湖湿地建设成湖北的‘生态名片’。”冯江说。(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记者手记】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和候鸟

秋水共长天一色,灰雀与白鹭齐飞。

沉湖湿地,冯江“长枪短炮”不离手,进行鸟类监测和调查。

每一种鸟类,每一处栖息地,冯江都了然于心。

风雨无阻、日夜守护,冯江对记者说:“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和候鸟。”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现在的沉湖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在“冯江”们的努力下,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正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的样板。(许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