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模范 弘扬湖北精神】余巧:一巧变千巧,“巧”解群众烦心事-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0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余巧近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巧子,这是要出门啊。”

“是的,张婆婆,今天要去武汉考察学习。”

9月27日一大早,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余巧一出门就遇到了来镇上采购的张婆婆。看到余巧,张婆婆笑眯眯的。

张婆婆家住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余巧是茅圻村妇联主席、“巧巧工作室”负责人。

在茅圻村,“有事有烦恼,茅圻找余巧”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平时,张婆婆也没少找余巧帮忙。

从茅圻村到鄂州市,从1个余巧到1000多名“巧巧”,在余巧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热心人涌现出来,成为群众身边的好帮手。

家有“巧”女

“这个药不能经常吃,如果症状不严重就别吃。”

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余巧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

余巧的娘家在东沟镇余湾村,父母务农。因为是1990年1月1日出生,父母认为生得巧,便给她取一个“巧”字为名。

高中毕业后,余巧远赴广东惠州务工。2011年,因为父亲在干活时摔伤了腿,家中鱼塘无人照料,她选择回乡。

2013年,余巧嫁到茅圻村。

茅圻村三面环水,有10个村民小组,558户、2059人,常住人口700多人,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村里,余巧是出了名的热心快肠,平时经常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物资。

2016年,村里招聘网格员,余巧成为村干部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当时村里很需要年轻人,我怕自己做不好,所以有些犹豫。”余巧回忆,当时村干部的一番话,让她坚定了选择,“他们对我说,网格员说白了就是搜集村民诉求、为村民服务的,别看这份工作工资不高,但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一张名片

服务承诺:我们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请人办。

服务项目:代缴水费、电费、话费、医保费、养老费,代写申请书……

这是余巧个人名片上的内容,除了电话号码,还印上了微信二维码。像这样的名片,她发放了500多张。

2016年进入茅圻村工作后,余巧花了一年时间跑遍每个村湾,走访收集村民诉求。她在走访中发现,村里许多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求医问药时容易出错,遇到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

年过七旬的独居老人张婆婆坐在家门口喝药,余巧上前询问得知,老人有些感冒,翻出了此前因胃癌去世的老伴留下的药。她赶紧劝下老人,并提醒老人不要乱吃药。

王婆婆的孙子放暑假在家时,打开老人手机支付宝购买了700多元的游戏装备。余巧多方奔走,终于帮老人追回了钱财。

好事越做越多,余巧在村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村民慕名而来找她帮忙。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结更多的人才能更好为群众办事。

2019年,余巧萌生了成立工作室的念头,得到镇、村支持。这一年,以余巧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

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3个人。“一个是和我同一年到村里工作的苏艳丽,一个是我的爱人胡云超。爱人帮助村民修理水管、电器,苏艳丽帮助老人取钱、采购物资,我负责收集群众诉求、调解矛盾。”她说。

长期在外打零工的张叔联系到余巧,说瘫痪的母亲和89岁的父亲不会用手机,余巧和同伴帮助老人打通视频电话,解了张叔的想念之情;

患有糖尿病的刘婆婆买大米一定要买糙米,余巧和同伴们骑着电动车跑到镇上一家一家找,终于买到了糙米;

五保户唐爹爹因为自己的五保金没有显示在存折上,托侄女找到余巧,余巧带着老人一起去银行,发现是存折需要换新……

如今,在茅圻村,许多志愿者都印制了个人名片,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一巧变千巧

在茅圻村“巧巧工作室”墙上,挂着村民张细爱送来的一面锦旗。

原来,张细爱在外收购了50公斤藕带,用客车运到城里请朋友帮忙售卖,结果忘记保存客车司机的电话和车牌号码,心急如焚的她找到余巧。在志愿者帮助下,运送藕带的司机找到了。事情处理完的第二天,她将锦旗送到“巧巧工作室”,并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

4年多时间里,茅圻村的“巧巧工作室”从原来的3个人增加到17人,参与的志愿者超过100人,其中超过一半是巾帼志愿者。他们为群众帮办、代办事项3000余件,上门服务2000余人次。

随着众多能人的加入,茅圻村“巧巧工作室”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既有巧“代”、巧“修”,又有为村民介绍工作、牵线婚姻的巧“言”,帮助调解家庭、邻里纠纷的巧“调”等。

一巧变千巧。2020年,“巧巧工作室”经验在梁子湖区推广,1000多位“巧巧”涌现出来。2022年,鄂州向全市推广基层治理“巧巧工作室”经验。

“服务群众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余巧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沈芙宣 余道甜)

记者手记

小举动彰显大情怀

没有大话套话,没有豪言壮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余巧言语中提及最多的,还是群众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

4年多时间里,余巧所做的,看似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群众的眼中心中,这些“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

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

余巧用这些年的“小举动”,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大情怀”。(王际凯)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文明矩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3-10-08 来源:湖北文明网

余巧近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巧子,这是要出门啊。”

“是的,张婆婆,今天要去武汉考察学习。”

9月27日一大早,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余巧一出门就遇到了来镇上采购的张婆婆。看到余巧,张婆婆笑眯眯的。

张婆婆家住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余巧是茅圻村妇联主席、“巧巧工作室”负责人。

在茅圻村,“有事有烦恼,茅圻找余巧”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平时,张婆婆也没少找余巧帮忙。

从茅圻村到鄂州市,从1个余巧到1000多名“巧巧”,在余巧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热心人涌现出来,成为群众身边的好帮手。

家有“巧”女

“这个药不能经常吃,如果症状不严重就别吃。”

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余巧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

余巧的娘家在东沟镇余湾村,父母务农。因为是1990年1月1日出生,父母认为生得巧,便给她取一个“巧”字为名。

高中毕业后,余巧远赴广东惠州务工。2011年,因为父亲在干活时摔伤了腿,家中鱼塘无人照料,她选择回乡。

2013年,余巧嫁到茅圻村。

茅圻村三面环水,有10个村民小组,558户、2059人,常住人口700多人,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村里,余巧是出了名的热心快肠,平时经常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物资。

2016年,村里招聘网格员,余巧成为村干部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当时村里很需要年轻人,我怕自己做不好,所以有些犹豫。”余巧回忆,当时村干部的一番话,让她坚定了选择,“他们对我说,网格员说白了就是搜集村民诉求、为村民服务的,别看这份工作工资不高,但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一张名片

服务承诺:我们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请人办。

服务项目:代缴水费、电费、话费、医保费、养老费,代写申请书……

这是余巧个人名片上的内容,除了电话号码,还印上了微信二维码。像这样的名片,她发放了500多张。

2016年进入茅圻村工作后,余巧花了一年时间跑遍每个村湾,走访收集村民诉求。她在走访中发现,村里许多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求医问药时容易出错,遇到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

年过七旬的独居老人张婆婆坐在家门口喝药,余巧上前询问得知,老人有些感冒,翻出了此前因胃癌去世的老伴留下的药。她赶紧劝下老人,并提醒老人不要乱吃药。

王婆婆的孙子放暑假在家时,打开老人手机支付宝购买了700多元的游戏装备。余巧多方奔走,终于帮老人追回了钱财。

好事越做越多,余巧在村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村民慕名而来找她帮忙。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结更多的人才能更好为群众办事。

2019年,余巧萌生了成立工作室的念头,得到镇、村支持。这一年,以余巧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

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3个人。“一个是和我同一年到村里工作的苏艳丽,一个是我的爱人胡云超。爱人帮助村民修理水管、电器,苏艳丽帮助老人取钱、采购物资,我负责收集群众诉求、调解矛盾。”她说。

长期在外打零工的张叔联系到余巧,说瘫痪的母亲和89岁的父亲不会用手机,余巧和同伴帮助老人打通视频电话,解了张叔的想念之情;

患有糖尿病的刘婆婆买大米一定要买糙米,余巧和同伴们骑着电动车跑到镇上一家一家找,终于买到了糙米;

五保户唐爹爹因为自己的五保金没有显示在存折上,托侄女找到余巧,余巧带着老人一起去银行,发现是存折需要换新……

如今,在茅圻村,许多志愿者都印制了个人名片,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一巧变千巧

在茅圻村“巧巧工作室”墙上,挂着村民张细爱送来的一面锦旗。

原来,张细爱在外收购了50公斤藕带,用客车运到城里请朋友帮忙售卖,结果忘记保存客车司机的电话和车牌号码,心急如焚的她找到余巧。在志愿者帮助下,运送藕带的司机找到了。事情处理完的第二天,她将锦旗送到“巧巧工作室”,并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

4年多时间里,茅圻村的“巧巧工作室”从原来的3个人增加到17人,参与的志愿者超过100人,其中超过一半是巾帼志愿者。他们为群众帮办、代办事项3000余件,上门服务2000余人次。

随着众多能人的加入,茅圻村“巧巧工作室”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既有巧“代”、巧“修”,又有为村民介绍工作、牵线婚姻的巧“言”,帮助调解家庭、邻里纠纷的巧“调”等。

一巧变千巧。2020年,“巧巧工作室”经验在梁子湖区推广,1000多位“巧巧”涌现出来。2022年,鄂州向全市推广基层治理“巧巧工作室”经验。

“服务群众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余巧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沈芙宣 余道甜)

记者手记

小举动彰显大情怀

没有大话套话,没有豪言壮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余巧言语中提及最多的,还是群众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

4年多时间里,余巧所做的,看似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群众的眼中心中,这些“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

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

余巧用这些年的“小举动”,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大情怀”。(王际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网娱乐最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

网站地图